长安三万里
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,吐蕃大军攻打西南。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,长安岌岌可危。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。
该片提供了一次绝佳的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,值得被全国的孩子们看到。该片采用了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展现高适、李白等唐朝诗人的故事,拉近了观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,观影感受非常棒。该片符合视觉化呈现非常精彩,其中《将进酒》的场景是介于梦和现实的呈现该片充满诗意和诚意,想象奇绝,画面瑰丽,是一部传播中国文化的佳作。该片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史诗。该片呈现出一场绝美的文化穿越之旅。
该片对于诗人的刻画倾向于世俗化、真实化,这是一个个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人,他们的人物形象不该出于刻板印象,而是应该以诗歌为标尺、以史实为参考。该片扑面而来的就是一份浓烈的家国情怀。每一位诗人的个性迥异、命运多舛,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、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。这些才子之间的友情,也因为诗歌而变得更加绚烂,更因为时代动荡而愈发情比金坚。
该片的走红,反映出的是当下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和高度认可。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如何继承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特色,对于每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。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来说,他们正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、富有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。该片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和精美的视觉呈现,呈现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度和魅力,满足了观众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,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。
在高适和李白的成败、进退、取舍、得失中,观众看到了现实生活的影子,从而对人生、命运等话题产生思考。创作者没有局限于诗人的一己悲欢,而是通过讲述诗人的人生经历,铺陈出整个历史的发展历程。高适和李白这两个人物如同两段不同声部的旋律,奏响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互动、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复调旋律。影片开篇,年轻的李白向着天地的高呼道尽影片贯穿始终的精神实质:对于家国情怀的赞颂、爱国主义的高扬、中华文化的坚守。该片以“唐风、壮美、诗意、考究”为关键词,通过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和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,将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融汇于国画造景写意的水墨与色彩中,把这些唐诗名篇转化为前所未见的颜色盛宴、视觉特效和镜头语言,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。该片的题材选取和故事写作突破了动画电影领域的固有局限,该片让观众看到,动画电影不仅可以指向未来、神话、玄幻、科幻或现实,更可以指向真实、硬核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文化。这种创新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据历史、构思情节、创造人物、打磨剧本,以保证大到重大历史事件,小到歌姬头上一个发簪的呈现都要符合历史真实。该片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历史想象空间,讲述了一段真挚感人的历史人物故事。从这个角度看,该片拓宽了动画电影的边界。
该片带给观众书本之外的思考。观影前,观众难免对杜甫、高适、李白等人有诗圣、边塞诗人、谪仙人等刻板印象。而该片恰恰展示了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:杜甫幼年时期活泼可爱、青年时期朝气蓬勃;高适除了提笔能写诗,也凭着高家枪法驰骋沙场;而李白,除了鲜衣怒马、仗剑天涯,也有入世的曲折、出世的无奈和暮年的颓唐。观众喜欢唐代,也喜欢李白,但了解、喜爱的不能仅仅是片面、扁形的朝代和人物,更要了解一个有血有肉、立体生动的全貌。
该片的精彩之处,并不止于塑造了一个真实又富有魅力的李白形象,而是用动画电影的形式呈现李白和高适一生相交的动人往事,和他们与杜甫、王维等大唐群星的盛世风华,以及诗歌与文化的无穷魅力。
光荣与梦想
1982年3月,杨开慧烈士的故居——板仓杨家老屋,瓦匠在修缮墙壁时,从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当年的《偶感》等手稿。1973年,中南海菊香小屋,毛泽东步履蹒跚走到书桌前,拿起杨开慧与孩子的照片,毛泽东泪水涌上眼眶,他坐在桌前,拿起了一把木梳,陷入了漫长的回忆。中国共产党人,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,拼搏奋斗的历史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。
湖南代表毛泽东、何叔衡,湖北代表董必武、陈潭秋,北京代表张国焘、刘仁静,山东代表王尽美、邓恩铭,广东代表陈公博,日本代表周佛海,陈独秀个人代表包惠僧,先后到达,大部分入住李达夫人王会悟选定的博文女校,准备在李汉俊宅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。代表们的到来引起了法租界当局的注意,不断派出侦探寻觅踪迹。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先后更换住所,甩掉尾巴。
蒋介石赶到永丰舰扈从,声言:终生追随大总统,护国护法,在所不辞,蒋介石的表态得到孙中山的信任。毛泽东与杨开慧看到陈炯明叛变的消息,愤怒至极,并一致认为,陈炯明必将一条道走到黑,不会悔改,军阀靠不得。忠于中山先生的北伐军回援广州作战不利,海军在珠江与叛军交战也没有取得胜利,革命形势被陈炯明的叛乱搅成浑水。
许多青年才俊参加了在上海、广州等地的考试,方志敏、黄维、胡宗南在上海,蒋先云、陈赓在广州,都积极争取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的机会。陈赓活灵活现的讲述自己带兵打仗的经历,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。蒋先云抑扬顿挫、慷慨激昂的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牺牲一切的精神,得到了评委的认可。黄维在方志敏的鼓舞指导下终于考进了黄埔军校,但已经是党员的方志敏受命回老家办事,与黄埔军校失之交臂。